從“賣山林”到“賣風景”
從“賣山林”到“賣風景”
2023年09月06日 08:59:23 來源: 作者: 本網記者 鄭祥臻
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一隅。衢州市開化縣紀委監委供圖
走進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就像走進了山水畫卷。
漫步在馬金溪畔的綠蔭道,只瞧見夏日傾瀉而下的金輝,透過郁郁蔥蔥的枝葉,散落一地的光影斑駁。碧水清波澄澈如鏡,將兩岸如黛的群山倒映其中。時而會有陣陣的風拂過,惹得那顛倒的美景泛起了褶皺。
不知不覺間,一棵葳蕤如蓋的大樹已然映入眼簾。這是一棵千年古銀杏樹,它靜靜地佇立著,守望一方土地,既目睹了許多值得永遠銘記的時刻,也見證了這個浙西南山區村的絢麗蝶變。
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
綠色向來是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這是每一位金星村村民的共識。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近年來,金星村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生態優勢,持之以恒走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道路,一躍成為聞名遐邇的“明星村”。
然而,過去的金星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經濟落后,村民只能“靠山吃山”,以“種種砍砍”為生。可即便如此,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來的錢也只能用以糊口,富裕的生活似乎只是奢望。
“當時這棵銀杏樹根須外露,生命岌岌可危,立刻叮囑我們,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貴,不能讓它死掉。保護古樹,就是保護村莊。”金星村黨支部書記徐雨錄告訴記者,自此,金星村黨支部從搶救千年銀杏樹做起,發動全村黨員和村民小組長培土、澆水,并請來專家“會診”,共同助力這棵千年古銀杏樹重新恢復生機。
古銀杏樹的“起死回生”,讓金星村村民們的生態認識得到了提升,這也促使了該村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像保護古銀杏樹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也被列入了村規民約。
從那以后,金星村全面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實施黨員干部“包聯制度”,組織干部聯格“一人包一片”、黨員聯戶“一人包一段”,并由離任村干部、婦女、村民組成銀發巡邏隊、巾幗護衛隊和環保小分隊,全體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守護周邊林地、村口公園和自家庭院。隨后,全村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不到70%,到現在超過98%,空氣質量優良率也常年在98%以上。
與此同時,“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污水革命”“庭院革命”等一項項工作也快速推進,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曾經全村只有一條水泥路,露天廁所、垃圾池隨處可見的場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墻黑瓦、屋舍儼然的浙派民居,是實現了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休閑公園化、生活城市化的嶄新村莊。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行走在金星村的路上,記者發現村子里許多農戶家中的庭院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形態各異的花草盆栽。“這是企業租賃村農戶庭院擺放的,每年給予農戶每平方米30元的養護費用,平時只需要進行拔草、澆水等簡單的養護即可。”徐雨錄告訴記者,之前有許多村民的庭院都是空著或是沒有特意去打理,一方面大片空間閑置比較可惜;另一方面也會一定程度影響村容村貌。于是,金星村去年起與衢州一家苗木企業合作,將這些閑散資源統籌規劃利用,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能幫助村民增收,兩全其美。
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效益的舉措,金星村早已有之。2008年,金星村抓住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將近萬畝集體山林確權到戶經營,通過“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村兩委干部帶頭承包土地,帶領村民種植龍頂茶,“靠山吃山”變為“靠山發展”。
從茶產業找出路,而且足不出村就能有穩定收入,這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隨著10多年的發展,金星村不斷擴大茶園種植面積,目前全村已有1000多畝名茶基地、5個茶葉加工廠,茶農數量從最初的兩三戶發展到300多戶,村里98%以上的農戶都種起了茶,僅名茶一項每年就為全村帶來700多萬元收入。
“以前村民是到處找工作,現在家家戶戶都忙碌不停。光是采茶造林,就需要到外村雇工百余人。”徐雨錄告訴記者,他們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著力培育鄉村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僅帶動了金星村的集體發展,使村民增收致富,同時也輻射到了周邊村。
從2020年起,開化縣以金星村為核心,組織毗鄰的華東村、華民村、下溪村、兩山集團、七一電器等14個村級和企業黨組織成立“大金星”共富聯盟,進一步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空氣也能賣錢”
愈加鮮明的美麗鄉村底色,將共同富裕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蓬勃發展的鄉村休閑旅游更是吸引了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為金星村帶來了“美麗經濟”。
徐衛團最先抓住了這個機遇。2016年,在外務工的他回到村子,在村兩委干部的支持下,東拼西湊了三四十萬元,開辦了全村第一家民宿,率先吃上了“生態飯”,年收入可達30萬元以上。眼看徐衛團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更多的村民放下了“砍樹斧”,端起了“生態飯”,民宿、旅游產業越做越大,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所有權力按圖走、廉潔承諾要做到、村級工程不插手、大小事務全公開、監察三日問廉情、矛盾糾紛不出村……”在開化縣紀委監委的推動指導下,金星村更是打出了“清綠融合”牌,將清廉村居建設植入鄉村旅游之中,清廉金星“六式”漫畫、清廉長廊、清廉“鄉村碼”等清廉小景隨處可見,寓廉于景、廉景融合中,潛移默化間引領清風正氣,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74年矛盾不出村、村干部插手工程“零發生”。
“很多年后,我終于明白了‘空氣也能賣錢’的道理。”金星村黨支部原書記鄭初一感慨道。2017年某一天清晨5點多,早起的他看到幾名上海來的游客已經在村口鍛煉,當他問為什么不多睡一會兒時,游客說:“我們在上海的床比你這里好,房間也比你這里好,但是空氣沒有你這里好。我這么遠跑來這里睡懶覺,不是太可惜了嗎?”從此以后,鄭初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分量。
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吸引了外地游客,也喚回了在外游子。“全村已開設18家民宿、6家農家樂、100多家網店,”鄭初一表示,現在全村9成以上的村民從事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外出務工勞動力占全村勞動力的比例從十幾年前的三分之一,降到了現在的八分之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由2006年的不到1萬元,發展到2022年的224.5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到6000元,提高到46151元。
從“賣山林”到“賣風景”,金星村用一棵樹、一片葉、一顆星,在綠水青山間譜寫出景美、業興、人富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