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浙江將全面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
一座城,如何令人心馳神往
一座城,如何令人心馳神往
2025年10月14日 15:51:02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 記者 胡靜漪 周琳子
浙江在線10月13日訊 城市,文明發展的空間,現代化建設的載體。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時隔十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
承接國家部署,10月12日,浙江省委城市工作會議在溫州召開。高規格大會主要總結浙江城市發展經驗,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制定新一輪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任務。
當前,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5%,城鎮人口增至5033萬人;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48.1平方米,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到2035年,浙江將全面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
動能轉換,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過去二三十年,城市變化日新月異,大批新城、新區開發,大型商超、火車站、寫字樓拔地而起,這是“量”的狂飆。
近些年,城市變化更加“潤物細無聲”——加裝電梯、更換管道,老舊小區改造不斷推進;口袋公園、濱水步道,讓市民居住體驗更佳,這是“質”的提升。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這一重要論斷。
加快城市內涵式發展,成為城市工作的主線。
“內涵是和外延相對的,城市發展不再主要依賴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空間拓展的增量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的系統變革規律,通過優化結構、激發活力、提升品質、完善治理,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有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模式。”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余建忠說。
比如,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改造利用老舊廠房、閑置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實現“騰籠換鳥”質效倍增;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地下管網更新,筑牢民生安全底線;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賡續城市文脈……
從追求規模、速度轉向比拼品質、活力,浙江要建設一座座富有“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6方面內涵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擁抱新形勢、新變化,城市工作必須把握“五個轉變”——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在城市發展動能轉換的當下,浙江把創新驅動提到重要位置。
全省要加強經開區、高新區、工業園區等各類產業平臺整合提升,建好用好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培育建設創客社區、城市硅巷和科創街區。到2027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2.5%以上。
培育創新生態、打造創新城市,浙江將通過產業轉型、空間重塑、人才集聚和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
品質提升,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
古縣新區的衢江,是在一片荒灘上建成的衢州“東部新城”。跟隨衢州市建設新時代山水花園城市的步調,衢江通過城市更新和業態煥新,城區常住人口近三年年均增長11.6%。
衢州市衢江區主要負責人舉例說:“通過合力攻堅,不到半年時間就把閑置廠房改造成8萬平方米的短劇超級工廠,入駐上下游企業50余家,帶動新業態營收占規上服務業營收比重超30%。”近三年,該區共騰出空間6000余畝,市區協同引進重大產業項目10個,新增就業崗位超3萬個;系統推進“人、地、錢、房、崗”五大要素聯動發展,實施農民共富搬遷和產業工人市民化集成改革;市區落實隨遷入學等全生命周期政策……通過產城互動實現“筑巢引鳳”。
提升城市品質,就要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推動城市空間優化、功能完善、產業煥新;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浙江還圍繞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改善公共服務。
住房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浙江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全面建設群眾滿意、適銷對路的‘好房子’,積極探索把城中村、老舊小區的住房改造成‘好房子’,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省建設廳主要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浙江持續建設未來社區,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在溫州市鹿城區,新田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組建“甜瓜社群”,以空間合伙模式,引入社區居民提供高性價比服務,包括社區食堂、課后托管教室、運動健身區等。如今,社區已發展“合伙人”30多名、志愿者300多名,每年開展活動1200余場、服務超18萬人次。
社區之外,溫州還聚焦外賣員、環衛工人、網約車司機等群體的“歇腳難題”,在人員密集區布局“城市驛站”,構建15分鐘暖心服務圈。比如,溫州甌海區率先建成綜合性司機服務中心,集成車輛維保、法律咨詢等服務。
到2027年,浙江要全面構建覆蓋剛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好房子”供應體系,累計建成未來社區1600個以上。通過實現“住有宜居”,營造包容友善、溫馨溫情的城市環境,不斷增強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城鄉融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德清是典型的都市近郊縣,一頭承接杭州都市圈資源,一頭連通廣大鄉村社區。
在縣城東拓區塊,德清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區為支點,布局莫干山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科創和孵化平臺,導入浙大兒院、學軍中學等公共服務配套,培育一批數字文娛產業集群……短短4年,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新增青年人才2.2萬人、科創企業170家。
在杭德同城的基礎上,德清還堅持全域統籌,通過“平臺組團、空間串聯、功能整合”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杭州二繞為骨架,布局“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全域整合出五大青創社群、九大共富片區組團,15分鐘服務圈覆蓋96%的人口。
城市發展的升級,并非導向“城市興而鄉村衰”的格局,而是為了更好地輻射帶動鄉村。如果說城市是“引擎”,城鄉融合就是“紐帶”。
今年,浙江提出“強城、興村、融合”。“強城”,要發揮杭甬“雙城”引領作用和都市圈、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做強省域中心城市,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融合”,要以縮小“三大差距”為目標,構建以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為支點的支撐體系,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一體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鄉發展。
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實施城鄉供水、污水、用能等六大一體化工程。在公共服務方面,全域教共體(集團化)辦學、山區海島“縣中崛起”行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縣域醫共體建設,分層分類建設養老服務設施……以城帶鄉,將加速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
“城鄉融合還需要體制創新突破。比如,健全城鄉一體的產權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公共資源均衡化配置機制,對經濟規模大、人口增長快的縣級市和特大鎮,適時依法依規調整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等。”省發規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祝立雄說。
據悉,浙江正在編制《加快推進浙江特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5—2027年)》,部署三年工作任務、列出改革事項清單,讓浙江城市顯著增強核心競爭力、科創策源力、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
未來的城市,不僅有高樓大廈構成的“骨骼”,更有內涵式發展鑄就的“靈魂”,讓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